相信很多同學在小時候學歷史的時候,都有學過日文的假名是漢字演變而來。不過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片假名要叫做片假名呢?」如果有假的,那什麼是真的呢?
這篇文章要來介紹為什麼片假名要叫做片「假名」,將會介紹假名的由來以及日文演變的小歷史。最後也會附上平假名跟片假名練習本,與線上學50音的資源提供給學50音的同學參考。
原來是這樣子的,很久很久以前,日本語沒有文字,那想要紀錄些什麼的時候該怎麼辦呢?當漢字經由韓國傳到日本時,古代的日本人就借用借用漢字來表示讀音。也就是古代的日本人是把漢字當作注音符號來用的。就像有的人學日文會寫「歐嗨唷夠載依馬司」的感覺。
所以日本最早的詩歌集『万葉集』全部都是密密麻麻的漢字。比方說[a]這個音,就用可能用「阿、安、足、余、吾、網、嗚呼」等這些漢字來表示。仔細想想偏偏選了世界上數一數二複雜的文字系統來當作注音,古代日本人一定覺得寫文章的時候很崩潰,所以寫著寫著比劃就越寫越草,簡化成我們目前看到的平假名跟片假名。
所以
「假名」(仮名)的意思就是這些並不是表示「意思」的文字,而只是標示他的「讀音」。
「真名」就是是「有意義的漢字」。
所以標示的漢字跟文意完全不同的情況很多。
像是「去來子等 早日本邊 大伴乃 御津乃濱松 待戀奴良武」用訓讀表示的話就變成「いざ子ども 早く日本へ 大伴の 御津(みつ)の浜松 待ち恋ひぬらむ」(例子參考自wikipedia)。而這些出現在萬葉集的「假名」就叫做「万葉仮名」
這樣講好像有點複雜,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可能很多人會看過「夜露死苦」這四個字,這是什麼意思呢?基本上這個詞完全沒有意義,他是用「夜露死苦」漢字來標記「よろしく」的讀音。就像萬葉集裡面用漢字來標記讀音的意思是一樣的。
像前面提到的,古代的日本人很不巧的,竟然使用了全世界最複雜的文字系統之一的「漢字」來表記「讀音」,可能慢慢也發現漢字筆劃實在太多有點難寫,在奈良時期漢字的形狀就慢慢崩解,到了平安時代,為了更有效率的書寫,也越來越簡化,極端簡化的結果就形成了現在的片假名跟平假名。
而有趣的事情是,假名剛開始形成的時候還沒有統一,在平安時代同一種發音[a]大概有300多種假名,到了1900年,在「小学校令施行規則」中根據一音一字的原則而統一,而來自不同字源的假名就叫做「変体仮名」。所以我們現在學的片假名跟平假名其實也是大概在100多年前才固定下來的唷。
所以為了背平假名或片假名而苦惱的同學應該要慶幸還好我們背的是固定後的片假名跟平假名,要不然光練習寫假名就會有種陷入無底洞的感覺。不過沒想到這件事情還蠻有趣的呢!
另外整理一些50音相關的資源給大家參考。
1. LTTC的來學日文五十音
2. 給日本小朋友的平/片假名練習表 (因為該站禁止直接連結pdf檔,進去之後按下右上角的 「ひらがな練習帳を開く」就可以囉!
因為50音的發音很重要,特別是う跟ふ這些容易用英語去發的音要特別留意,這些音會成為能不能說出標準發音日語的關鍵,一定要注意聽,並且練習標準的發音喔!
一對一會話課程:整合文法運用能力
\ \ 學完這些課程,就能獲得8成會話中所需文法/ /
淺顯易懂地文法說明+豐富的課後練習: 大家的日本語四冊線上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