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過去式的過去式(這是繞口令嗎)

最近讀到一本書,叫做「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のための日本語教育文法」(以溝通為目的的日本語教育文法),裡面說到傳統的日語教育是放在「語學」的框架下,動詞的肯定、否定、現在與過去等等,有一個完整的系統。但是不在這系統下的內容就很容易被排除。

怎麼說呢?比方說最簡單的例子「良かった!」會在什麼時候說呢,覺得太好了的時候,但明明我就還在覺得太好了中,為什麼我偏偏得用過去式不可。所以呢,重點在於,即使是過去式,也會有不是用在過去的時刻(聽起來怎麼那麼像繞口令)。那我們來舉幾個例子。比方說


(大家好又是不相關的照片,這是今天出門去圖書館的時候在校園裡拍的。昨天正好是早稲田創校忘記幾年的校慶,於是上禮拜開始,校園裡正在施工的圍牆上就貼滿了學生的畫。這張是是其中一張,我覺得畫的很厲害就把他拍下來想跟大家分享。)

1. 預想或者期待的事情實現:

例:あった、バスが来た。
這個時候車子其實還沒來,卻會用過去式說車子來了。

在日本教中文時,學生曾經問過我一個問題:「老師,為什麼在中文裡面,看到公車來了,明明就還沒來,卻會說『公車來了!』呢?」(因為中文的「了」的用法基本上就是表示過去式」這時候我回答,日文其實也一樣喔。就像上面的例句,當我在公車站看到公車來了,即使公車還沒到站,日文也會說「バスが来た。」

2. 發現或想起某件事實:
例1:君も台湾出身だったんですか。
這個用法其實跟時態無關,而是描述一個事實。而〜だったんです,這個用法在生活中非常非常非常常用。用在描述某個事實的時候。

例2:今晩のドラマは七時からだったわね。
這個也是節目還沒開始,卻因為表示某個事實而使用「だった」。

3. 表示目前心情。
例:よかった!楽しかった!

這種與其說是時態,還不如說用來表示既定的事實。我的確是很開心這種感覺。
而關於過去式除了表示時態,也可以表示事實的用法,還可以參考「話者の視点がつくる日本語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囉!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