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讀到一本有趣的書,在討論語言背後隱藏的價值觀。內容大致是這樣的,有位在日本學日文的學生,有一天在電視節目中聽到有位藝人說:「海外旅行といっても、ハワイですから….。」(雖說是海外旅行,也只是去夏威夷…)
「といっても」是日檢N3的語法,文意是說「雖說…也只是…」的意思,有點不如一般預期的感覺。比方說「留学といっても1か月くらいの短期留学…」(雖說是留學也只是一個月左右的短期留學)比方說我們聽到留學的時候,最少可能也會想到要去半年的時間,但是這裡卻令人意外地接了「只是去一個月的短期留學」,這種與一般想像產生落差時,就會用「といっても」。
所以這個學生覺得很奇怪,明明去夏威夷就是海外旅行,為什麼會說「雖說是海外旅行,也只是去夏威夷」呢?這裡就是使用語言時,背後隱藏的價值觀。
當日本在60年代初期的時候,去夏威夷還是非常奢侈的事情,一般家庭幾乎不可能辦到。
當時有一個很有名的廣告,就是「トリスを飲んでHAWAIIへ行こう!」在廣告中對比了容易入手的トリス與奢侈的夏威夷之旅,引起一陣風潮。
但是不用多久就進入了高度經濟成長期,夏威夷變成大家新婚旅行時的選項,再加上夏威夷的日本人也變多。所以在日本,當大家想到「海外旅行」的時候,想到的是「非日常的生活」、「不習慣的食物」等等,但是去夏威夷玩已經不太像去國外了,特別是對於藝人而言。所以才會說「海外旅行といっても、ハワイですから….。」
從語言看出社會條件的變遷實在是非常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