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學了那麼多文法卻不會用

很多學日文的同學在學完文法之後,經常會遇到雖然學了很多文法卻不知道如何使用的問題。比方說:邀朋友去聚餐,但是她面有難色,這時候想說「你不想去的話不用去也沒關係」、或者看到朋友手上東西一堆,說「要不要我幫你拿」、或是面帶懊悔的表情跟朋友說「我講了不該講的事情」、或是某座山本來可以爬,但是「因為颱風變得沒有辦法爬了」。

以上的引號中的句子看似有點難,但是都能夠在使用大家的日本語25課以內的文法表達。但是在教學的經驗中,學生造的句子經常都只剩下「~ます・ません」。比方說「你不想去的話不用去也沒關係」,學生講的句子會剩下「いきません。いいです」(不去。好。)(是否有種完全文意不符的感覺)

會有這樣的情形主要是因為①帶入練習本身的限制②例文的限制。

帶入練習的限制

在語言教育中,為了讓學習者能夠習得與記憶文型,有許多練習方式,包括:應答練習帶入練習替換練習。在大家的日本語的練習B與C中出現的幾乎都是帶入練習與替換練習。

帶入練習的方式是,比方說現在大家要學的是下面這個句子

明日、[ 学校 ] へ行きます。

然後把 [ 学校 ] 換成 [ 会社 ] 、[ 東京 ] 、[ 大阪 ] 等任何你要去的地方。

替換練習是比方說

把 [ 雨が 降りました ] 換成被動的 [ 雨に 降られました ]。這種把「主動文」換成「被動文」、把「禮貌形」換成「普通形」等的練習。

但是替換練習的限制在於,這只能讓我們練習規則而已(而且老實說,根據教學的經驗,就算在課堂上念過10次,只要不複習一個禮拜後就會像沒有學過一樣)所以很多同學會發現,雖然就算在課堂上能夠完美完成教科書中的帶入或者替換練習,也不見得能夠在現實生活中,表達出自己想要講的內容。

再者這些練習與其說是「會話」到不如說只是把教科書上面寫的內容「唸」出來而已。我曾經在一次的代課中遇到這樣的狀況,大概是學到大家的日本語第13課、非常認真的班級,因為老師上課會考試的關係所以單字跟文法都記憶地相當完美。可是當我拿著活動單,要學生互相訪問對方「果物・スポーツ・日本の俳優・日本の漫画で何がいちばん好きですか」,很多同學都卡住,因為沒有看到字就算把單字背起來也難以在當下順利表達。

教科書例文限制

而教科書在例文與練習的設計上,通常為了要使學習者專注在當課學習的文型、文法中,而無法設計過於複雜的例文與練習、一個句子當中通常使用的文型、文法有限,但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想要表達的內容所運用的文法文型通常不是單一的。所以很多同學會覺得複習課本文法的時候,每一課讀起來都沒問題,可是要閱讀文章,或者把不同的文法串在一起就會卡住。(這個又牽涉到日語屬於膠著語的特性,再講就沒完沒了了,之後會再寫一篇文章來說明。)

所以綜合以上的限制,使得我們在學習(input)與運用表達(output)之間出現了落差。比方說上面提到的例子「你不想去的話不用去也沒關係」,這個句子會使用到的文法就包括①表示願望的たい②い形容詞的否定、過去③假設語氣的たら④表示不用做某事的文型(大家還記得是什麼嗎?)

所以要能夠確實表達自己內心所想的內容時,通常需要具備的能力包括語彙能力、還有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我們學過的文法組合起來加以應用,而這個前提當然是在於對於每個文法都要很熟悉。再者就是透過大量的閱讀培養語感(而且閱讀的時候一定要把每個字念出來,不能只停留在理解意思),再來就是我曾經介紹過利用シャドーイング的方式不斷跟著日劇或者教材的聲音檔反覆練習。這些都是培養語感以及運用能力的好方法。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